近日,由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志愿者协会主办的“我在窗口写青春 青春志愿助共富”2022年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落下帷幕,我校文化与传播学院“阳光1+1:《村庄·脸庞》红色根脉公益摄影专项志愿服务”项目获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探访红色乡村,影像讲述故事
《村庄·脸庞》项目是由王雅灵老师作为发起人之一,融合学院阳光1+1社团打造的红色根脉公益摄影志愿服务队,团队自组建以来带领青年学生深入浙江省内及宁波周边具有红色印记的乡村,采用影像田野调查、为红色后代拍摄肖像、举办红色驻地影展等方式,服务红色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影像的社会功能与意义,打造沉浸式思政教学,将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成功融入实践服务。
该志愿服务项目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寻访实践,向革命先驱和普通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去追寻那些不能忘却的历史、不断传承下去的信念。2020年初,在建党百年之际,这项志愿服务发起的初心就是想通过一种这样的自主摄影,激发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将蕴涵在红色文化中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化内涵及爱国主义情感传播给社会大众,将“爱国”从口头语转化成由内而生的深厚情感,不忘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信祖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提升摄影技能,贡献青春力量
《村庄•脸庞》红色根脉公益摄影项目先后在仙居公孟盂村、宁波童皎村等8个村庄,开展了驻地摄影6季,累计受益5000余人,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先后有十余位同学的相关摄影及视频作品在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竞赛、浙江省大学生摄影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十余项,成为青年学子锻炼提升专业技能、服务和贡献社会的第二课堂。
“把艺术作品写在大地上”,文化与传播学院师生积极利用各种平台和资源,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基层农村,形成了大量的摄影、视频、文字作品。一次次驻地影展的经历,使同学们完整体验了影像从制作到传播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在采、写、编、评、传播等方面得到全方位锻炼,同时他们也为地方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青春力量。
“《村庄•脸庞》项目从发起以来,走过了许多具有红色印记的乡村,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现在我们也把这个项目推到了鄞州区的志愿服务大赛的决赛当中并在积极准备材料,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成绩。”杨霞霞老师说。
培育志愿服务精神,引领学子展现作为
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把培育志愿服务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防疫志愿服务、大型赛事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等活动,积极营造文明校园文化氛围。阳光1+1也积极响应号召,连接各项校内外资源,从项目最初的策划到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反思都独立完成,同时将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资源与社会实践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今后,学院也将继续依托志愿服务工作,引领广大青年学子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努力取得更多新成绩。
“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到这一季《村庄·脸庞》的拍摄中,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种形式的拍摄和影展,我感到十分荣幸。在这期间,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学到了如何把一场活动策划好、组织好、开展好,还从各位老师的身上学到了严谨细致,认真专一的精神。作为一名新闻学子,我也深切感受到通过实地探访、亲身感知的方式来采写新闻的重要性。去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参与到“寻访红色印记”为主题的摄影项目中我感到很有意义,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也将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沈天舟
“这是我第二次参与到《村庄·脸庞》的拍摄中,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我想起了曾经先辈们的义无反顾,时空仿佛又回到八十年前,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通过影像,影展将民兵的照片、民兵后代的照片以及民兵采访时的视频和花絮结合在一起,看到最终的现场布展真的很感动,这一段段的红色革命故事是我们年轻人所不能忘却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且有义务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记录、传播、传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做好时代交接的桥梁,讲好中国故事。”——丁佳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