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新闻评论》教学生们“冷眼”看世间

发布时间:2022-05-26 浏览次数:50


  520日,中国宁波网甬上观潮栏目刊发我院新闻学专业林迅如同学的新闻评论作品《用“羊”称呼阳性患者的笑声是一种迷失》。

 


  524日,《现代金报》金评教育版面刊发我院新闻学专业杨思琦同学的新闻评论作品《学习捷径不可走》。



  这是《新闻评论》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等教学改革以来,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直接反馈。《新闻评论》课程旨在教授学生们如何用一双“冷眼”去看这人世间。“冷眼”不是冷漠,更不意味着寡言,而是一种理性但积极、真诚且尊重的态度。

 在《新闻评论》的课堂上,学生们从不拘谨,也不拘泥于形式。想说、敢说、能说,是这门课程的三块吸铁石。

 

理性看待,积极思考——让学生们“想说”

  对公共事务交换意见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评论往往会刺激大众对于事件的思考,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新闻评论是扮演好新闻记者“船头瞭望者”这一角色的重要工具。新闻评论课程在每节课上聚焦一周内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引发学生思考。当课堂遇上热点事件,当新闻评论碰撞生活,学生们的讨论一触即发。让学生们“想说”的同时,在听到不同的声音后仍保持更为理性的态度去积极思考问题。

  课程同时通过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上、课下都保持热切的讨论氛围。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邻桌讨论,观点与观点进行碰撞,摩擦出思想的火花。下课后,学生动手撰写新闻评论,并进行分组讨论,推选优秀的作品到课堂上展示分享。新闻评论的课堂没有正襟危坐,没有单向传授,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只要你“想说”,老师就会把话筒递给你,双向甚至多向的讨论往往会带给学生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真诚落脚,尊重多样——让学生们“敢说”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引领下,新闻评论课程通过案例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的价值导向,使学生在进行多元化思考之前把握正确的思考方向。例如,在讲解人口老龄化现象的相关案例时,任课老师会首先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加以叙述,启示学生在当下以及今后的生活中要养成尊老爱幼、心怀善意的美好品格,指引学生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再发表个人的看法,以“润物无声”之势播撒“真善美”的教育种子。

  与此同时,新闻评论课堂支持不同的声音。任课老师经常走下讲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观点,实时互动,师生间、学生间相互尊重,针砭时弊。每一个学生都敢于举手发表意见,做到在课堂上“敢说”,这使得新闻评论课程形成零距离、多元碰撞的“课堂文化”。在新闻评论课程思政孕育的土壤中,“真善美”的教育种子也得以生根发芽。

 

热切正直,各放光芒——让学生们“能说”

  新闻评论课程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主讲老师余显仲在讲解章节内容时,都会与国家重要主题相联系,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等具体的价值理念融入课程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直的人格。

  有平台,就有声音。新闻评论课程在万里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一直以来,都采用“接地气”的模式,以赛促学,寓教于乐。课程设置学生评论员说评论环节,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度,自主选材、独立思考并撰写评论。评论作品综合价值高者都有机会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自2020年以来,课程启动新闻评论大赛,将“接地气”与“高大上”两者融合。大赛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资深评论员张登贵老师、李广华老师、易其洋老师请进万里、请入课堂。将课程的锻炼平台缔造成由学生主导、想说就说的舞台,学生们在新闻评论的舞台上分享探讨,有严肃认真,也有欢声笑语。新闻评论的舞台让学生们“能说”,更让学生们真正喜欢课程,喜欢用独立的思考、理性的头脑去琢磨问题、分析事件,在学习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成为有价值的人。

 

  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个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事物还是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更为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学习之前先让学生学做人,变成更为完整的人,并努力变成“大写的人”。理性,积极,真诚,尊重,热切,正直,这是新闻评论课程希望教给学生们的比课程理论知识本身更具价值的关键词。新闻评论课程让学生们“想说”“敢说”“能说”,在给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学生们以“冷眼”去看世间,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引学生们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