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清晨,踏着明媚的春光,我们2019级网媒专业毕业设计四人小分队,集结完毕。扛起摄像机、拿起三脚架,背上飞行器……直奔余姚市官桥村,向着心中所愿——陈布雷故居出发,去探寻宅院中的那一段历史。
穿过城市的喧嚣,走进官桥村,世界就这样一下子静了下来。“陈氏故居”的文保碑立在故居的堂前。
陈氏故居院前文保局所设立的石碑
这是一座明清四合院,不算豪华、颇有规模,至今仍保持着基本格局和旧时风貌。
来到正厅,我们开始调试设备、选取采访背景。看着眼前斑驳、昏暗的房间,一个难题给了我们一记下马威——灯光照度不够!因为故居多以闲置房间居多,本身的灯光很少,而要在这个房间采访同期声,人脸的面部线条就要更加突出,但是我们带的固定照明灯,如果打起来,房间明亮,但人物不突出;如果不打开,照度不够,乌漆嘛黑。看来团队的力量还是无穷的呀!小伙伴们商量了一下,为了尽显故居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原本固定不动的照明灯,被我们临时改为根据人物采访情况可以灵活移动的手把灯,不过这个支架嘛,就得是这个小伙伴儿啦。仔细掂量掂量,这灯的分量可不轻哦!
“为什么叫‘陈氏故居’而不是‘陈布雷故居呢’?”我们的采访就在第一个疑问中开始了。
“原本想以‘陈布雷故居’命名,考虑到陈氏兄弟每一个都在中国现代史上留有浓重的一笔,这里又是七个兄弟共同生活的地方,所以最后定名‘陈氏故居’。”为我们作答的,是陈布雷的侄孙——陈禄久老先生,老人家精神矍铄、和蔼可亲,平时负责管理故居日常、文物,让人肃然起敬。
陈禄久先生在介绍相关资料
“陈氏故居为清代民居建筑,格局和风貌基本保持完整,规模较大,总占地面积264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坐北朝南……”老先生依次给我们介绍,从故居的兴建伊始到多番修缮,从建筑结构到生活琐细,如数家珍,神采奕奕,我们从中听出更多的是老人家对这片故居深深的依恋。
两个小时的采访行云流水,我们也好似在历史的长廊里漫步回旋,老人起身带着我们房前屋后拍摄,每到一地,都盛满回忆。
展厅内的资料
正厅左边有间房,老先生介绍说,这就是陈布雷的房间。陈布雷小时就住在这里。后来入仕,每当回家小住也在这里。在此期间,整日看书写文。虽然屋里现在空荡荡,什么也没有,但我们在镜头里似乎看到了陈布雷勤奋、疲惫的身影。
陈布雷房间内展览的资料
楼上一间有典故,是陈布雷扔女儿的地方。
陈琏是陈布雷次女。据说,陈琏出生后不久,母亲杨品仙就因产褥热去世。陈布雷认为从八字推算,于是便将丧妻之痛归罪于小陈琏。一天,精神失常的陈布雷竟将啼哭的小陈琏塞进了痰盂。当惊闻哭声的家人们赶来相救时,陈布雷却疯狂地将陈琏扔往窗外,幸亏窗户外的“水流”托住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女婴。清醒后的陈布雷得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内疚,自此倍加疼爱陈琏,并为其取了乳名“怜儿”,“怜”与“琏”谐音,长大后就叫陈琏。
“当时,陈布雷就是在这儿,把这个窗户推开,从这儿把陈琏扔下去的。”老先生给我们详细讲解着当年的故事……
少年勤学,潜心学问,文采翩翩,岁月斑驳。
这次采访收获颇丰,不仅看到了曾经只有在书上才能看到的史料,我们的双脚还真实地踩在了发生这些故事的土地上。“只有脚底沾满泥土,才能写出带有芬芳的文章。”故事远远没完,我开始期待我们的毕业设计了,你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