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清晨,我们网媒专业的毕设小组来到了奉化大堰镇大堰村,前往革命文人—巴人先生的故居,开启了我们的毕设之旅。
巴人先生,原名王任叔,1901年出生于浙江奉化大堰村,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中国新文学最早的建设者之一。他把一生执着的文学理想,同腥风血雨的革命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领导和团结众多爱国人士走在了一起,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进入故居之前,我们看到了一座雕梁画栋、重檐彩壁的旧式门楼,门楼上方刻有“尚书第”的牌匾,两边坐立着一对相向而望的石狮子。“以前这里发生过一场火灾,烧毁了很多东西,唯独这个阊门没有被烧到,完整的保存到了现在,上面那些雕花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呢。”巴人先生的侄孙王文尧向我们介绍道。
狮子阊门 尚书第
穿过庭院后就是巴人王任叔的故居,巴人故居就在阊门内最后一排木结构楼房的东边,西头与他二哥王仲隅的房屋毗连,里侧背靠青山,一片葱绿蓬勃景象。
王任叔故居院前文保局设立的石碑
进入故居院内,成员们迅速拿出摄像机、架起三脚架、摆好灯光,大家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干着自己的任务,然而在调试麦克风设备时出现了个小插曲,收音设备故障,这时气氛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有的成员继续调试,有的成员上网搜索,大家绞尽脑汁,忽然一位成员灵机一动:我们可以用手机录音呀。虽说效果没有专业的麦克风好,但是收音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呢!好在后续的采访工作顺利完成,真是有惊无险!这次经历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了采访前期准备充分的重要性。
采访王文尧先生
正厅第五间为王任叔的卧室和书房,他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在这间房里度过的。“小爷爷的作息非常规律,哪怕天还没亮,每天早上5点钟的闹铃一响,他就会准时起床,给自己规定好每天的写作任务。《印度尼西亚史》这本书就是小爷爷在这间房里完成的……”王文尧兴致勃勃地说道。
我们从王文尧的口中还了解到了关于故居的构造占地、屋子的结构、王任叔在故居里生活的故事等等,大家都听的不亦乐乎。不知不觉采访过去了两个小时,我们对这段历史意犹未尽,王文尧也是津津乐道,大家都感叹着巴人先生的伟大事迹。看着如今摆满陈旧家具的房间,听着巴人先生的故事,仿佛他就在我们眼前八仙桌前,拖着年迈的身体,一笔一画地写着《印度尼西亚近代史》。
王文尧先生在介绍相关故事
王文尧热心地带我们参观了每一个房间,还进行细致地讲解。“小爷爷真的很热爱文学,1970年他回到故居的时候,没有带什么行李,大多是木箱,木箱里都是书稿,当时还是我到大堰的车站用手拉车拉回来的。”在楼上的陈列室里,我们看到了巴人先生的坎坷生平和个人的著述成就。其中著作49册,相关书籍、手稿21册,还有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
结束了一上午的拍摄和采访,大家身体上虽疲惫不堪,但内心却无比充实。通过这次实战演练,我们发现了自己专业能力上的不足,从老师们的指导中收获颇多,也得到了成长。回去之后,我们也会加快进度,剪辑成片,期盼着早日能将这份作品以最好的效果展现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