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研讨座谈会在甬召开

发布时间:2020-11-04 浏览次数:560

11月3日下午,宁波阳明心学研讨座谈会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席童明荣主持“阐释研究阳明心学,书写‘重要窗口’文化篇章”为主题,通过座谈研讨的形式,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演讲,交流阳明心学最新研究成果,把握阳明心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和领域,进一步挖掘阳明心学的时代价值。



我校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校党委书记蒋建军科研部部长余丹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志强以及文化与传播学院、基础学院、外语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校党委书记蒋建军发表致辞,我校高度重视阳明心学的研究、普及和实践,2015年成立了阳明博雅学堂,2017年与宁波市企业家协会合作,共同成立了守仁学院,学校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启动阳明心学的研究和传播,并且组建了阳明心学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作为承办方之一,院长陈志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专家云集,8位专家学者依次带来了阳明心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了精彩的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燕带来《阳明心学与西方思想研究》的主题报告。张海燕提出,全球化进程加速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在阳明学与西学比较方面,学术界有过积极的尝试。其认为可以从社会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比较哲学与跨文化研究、“主体性”的理论维度角度,加强阳明心学与西方思想的对比性研究,同时注意把握本土特点,不要丢掉传统语境。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炳《比较视域下的阳明心学海外传播与研究面面观》为题发表演讲以及课题组成员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大量阳明心学海外传播与研究资料,查证的文献资料涵盖十余种语言,弥补了国内学界在阳明心学海外传播与研究资料系统性搜集的不足其依照国别和地区,对阳明心学在海外国度或区域的传播和研究情况分别作了介绍,将阳明心学的研究触角延伸更远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导王永昌发言主题为《阳明心学与企业家精神研究》。王永昌结合其课题研究成果,浅谈了四点感受和认识: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中国现代工商业发展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二、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榜样启示意义;三、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四、用阳明心学培育企业家精神的路径。



贵州修文阳明文献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德俊作了《王阳明行踪遗迹研究》的演讲。杨德俊是阳明先生的“资深粉丝”,对于阳明遗迹的保护、阳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全凭个人的爱好与兴趣。对阳明先生人品和思想的崇拜激励其在30的时间里,前后12次考察阳明遗迹,经过300多个市(区),行程4万多公里,考察阳明遗迹地130多个县(区),收集到大量阳明文化的遗迹资料,拍摄数千张珍贵照片,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史料,如王阳明游四明山与汪叔宪《论四明山》、薛侃撰刻《天真精舍勒石》碑等。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同义细致阐述了《阳明心学及其精神》这一主题。他梳理了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并从阳明心学体系的4个主要论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及“四句教”扩展论述,同时结合阳明心学的精神意义以及后人评价,系统完整肯定阳明心学作为中华文明史的一朵奇葩,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其所具有的独创个性和深邃意境,吸引着一代代学人不断探求和解读。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文化和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宁波市王阳明文化研究促进会秘书长郭美星在发表演讲伊始抛出了两个问题:“阳明心学为什么火?为什么牛?”生动有力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进一步指出阳明心学对于现在及未来的重要指引作用。其次,他认为阳明先生作为屈指可数“内圣外王”的成就者,可以从“心物”关系的三重境界中找到答案,即格物致知:由行至知;心外无物:由知至行;万物一体:知行合一。



宁波市文化艺术与旅游研究院副书记、宁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文杰围绕《阳明心学与以阳明心学为重心的宁波学构建》进行畅谈。他从思想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原因三个方面说明了阳明心学是宁波地域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进一步阐述了阳明心学作为宁波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点,打造以其为重心的宁波学,通过实施学术工程、展示工程、素养工程、融通工程、品牌工程,进一步推进宁波城市文化发展为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谋篇布局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实龙发表了《阳明心学与文化自信研究》的演讲。习总书记曾提出“王阳明心学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这一命题,该演讲以此为背景,通过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阳明心学真的可以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吗”“阳明心学如何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三个问题,来进一步肯定王阳明的心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有力切入点。



本次研讨会是2020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周的一项重要活动,加强了本领域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为提升宁波优秀地域文化研究水平,增强宁波文化软实力作出了良好示范。

                                                     文|姚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