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有你 | 再也不用羡慕“别人家的寝室”了,网媒男团,青春作伴~

发布时间:2022-04-26 浏览次数:115


  2022年考研成绩陆续公布,我院41号楼617寝室网络与新媒体182班的洪元盛、林庆澳、汪政通三人,在本次考研中齐登榜,相继被宁波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录取。在 “万花丛中一点绿”的文传,男寝集体上岸并不多见。他们既是室友,更是挚友,共同为这段考研历程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同寝齐心,逐梦前行

  有人说,考研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踽踽独行,方成正果。但对617寝室的少年们来说,考研更像是三个人对“梦想”这个词的完美诠释。


  “考研的想法是三个人不约而同萌发的,开始准备的时间不同。”洪元盛说。虽然考研选择的目标院校和专业方向不尽相同,但617寝室的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弓箭,充满着力量与拼劲。没有人会去打击彼此向上的心,真诚希望彼此变得更加优秀。


  洪元盛认为,内在驱动力对于考研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对哲学等理论思辨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在高中期间就已经有考研深造的想法。但以往的学习积累以及目标院校参考书目的明确,最终促使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平时对各类哲学书籍的阅览与积累,也为他本次的跨考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林庆澳坚定不移地将浙江传媒学院定为自己的目标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方向与网媒专业关联度大,希望能通过三年的时间,对新闻与传播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



  汪政通结合当时自身基础以及学校报录比等条件,几经权衡,把目光投向了南京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是我高中最初的目标,现在有幸能去南京读书也算是完成了当年未尽的梦想吧!”

  


  虽跑道不同,但多年来的默契,让他们在考研这条别人口中的孤独之路上有了彼此心照不宣的陪伴。


张弛有度,互补学习

  备考阶段,三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科学细致的复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确保充足的休息时间。


  白天,大家分别按照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自习,晚上十点左右回到寝室,他们会利用睡前时间分享一天的心得体会,并对一些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林庆澳和汪政通会以新传视角对事件进行全面解读,而洪元盛则常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事件背后的动因和根源进行探索和分析。跨领域的思维碰撞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启发,也使他们跳出了原有学科思维的局限。


  盲目追求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是他们共通的学习准则。积极向学的氛围和不轻言放弃的力量,感染着617寝室的每一个人。在勤奋刻苦学习的同时,他们也倡导“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弹性生活模式,即使是在考前一个月,洪元盛也常会在回寝后弹奏自己的尤克里里,“感觉自己备考的疲惫能被琴声所治愈”。良好的心态更是他们的致胜法宝之一。


  “研”途一路以来的风风雨雨,这份共同奋战所得的成功和喜悦不仅灌溉了他们的情谊,更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聚力集智,踏实严谨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也是“认真”的代名词,小组作业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表扬。“这几个男孩踏实好学,都很有想法,有着自己的坚持。每次布置的课程作业都会认真对待,追求细节的完美。”提到这几

男生,刘苏芬老师不住地夸赞,并由衷地为他们顺利上岸而感到欣慰。


  在纪录片课程拍摄中,他们选择以宁波零点以后的夜生活为背景,走访了华严街附近的街头巷尾,随机采访不同职业的逐夜人,挖掘社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对于“养生达人”洪元盛来说,拍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熬夜,“熬到凌晨四五点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仿佛升华到了另一种境界,真想直接在马路边上睡一觉,但又怕被过路车辆给压到。”洪元盛打趣道。对负责拍摄工作的林庆澳来说,除熬夜外,设备的操作也是一大困难。“那时我还不能熟练的使用稳定器,导致拍摄的画面后期有些抖动。但我现在已经能非常熟练地使用这些设备了。负责剪辑工作的汪政通也因初次剪辑纪录片,在后期剪辑方面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但他们把解决困难作为前进的动力,齐心协力,逐步攻克难关,共同完成了作品。


  他们的成功并非幸运使然,不过是不畏艰难,勇于迈出每一步,不沉溺于空想,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平时认真对待每一份作业,保证每一份作业的质量。”这种尽力而为、不留遗憾的精神,正是他们一步步通往成功的阶梯。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考研工作,坚持早谋划、重引导、强过程、细服务的考研工作原则,全力为学生提供软硬件方面的支持。不仅定期组织考研咨询会、学长学姐经验交流会和考研英语课程辅导等工作,而且还为学生们提供专门的考研教室,为考研学子提供良好的备考环境,助力每一位考生的上岸梦想。


  三位少年的考研故事不仅是文化与传播学院大批考研学子刻苦努力、团结拼搏的一个缩影,也展现出我院学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文|江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