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印记,文传师生参与驻地影展

发布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38


一段历史

一种传承

一处村落

一座电台

是村庄背后的脸庞

也是摄影者眼中世界的模样



   925日,《村庄·脸庞》第六季“寻访红色印记”驻地摄影展在宁波市慈溪桥头镇五姓村举办。《村庄·脸庞》是一个关注乡村题材的公益摄影项目,由宁波一群摄影爱好者自发策划拍摄。所谓驻地摄影展,就是哪儿拍,就在哪儿展,给被拍的人看。



  “寻访红色印记”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为庆祝建党百年策划的一个项目,团队从全省红色地图中挑选了慈溪桥头镇五姓村。1941年,日军侵占三北大地,为了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从上海南汇分批南渡,带来的电台就藏在五姓村,当地村民齐心保护。


   我院黄永前老师、王雅灵老师、江城老师以及他们带领的4位学生:丁佳逸、沈天舟、王云飞、吴文佳,积极参与本次项目。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如果能想到把爷爷拍下来就好了

何仰仲看着丁佳逸手里的相机

眼里闪出光亮

 

   村志编写者何仰仲在得知摄影师们要在五姓村策划“寻访红色印记”主题影展后,找到了其他的民兵后代,和摄影师们一起重走八十年前的电台运输路线。


   从新浦镇的七塘海堤、庵东镇的相公殿村,经过一段沙滩路,来到逍林镇振兴村的栅栏桥,再到上岙何家,也就是现在的五姓村。一路上,村民们向大家讲述着当年抗战时期的历史故事,老师和同学们用手中的相机捕捉历史痕迹,定格如今模样。

 

同学说

 

丁佳逸 

这是我第二次参与到《村庄·脸庞》的拍摄中,上学期期末的时候王雅灵老师就带我参与了第五季“西乡 蔺草客”的拍摄。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也很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专业的社会实践平台


在这个团队中,始终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自己很多专业方面的不足比如怎么在展览馆里面拍照片然后灯光怎么打,参数怎么调。同时我也从老师们的身上学到了严谨负责的处事态度,以及高效有条理的做事方式,跟着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能够使自己戒骄戒躁,不断地勉励自己。


曾经先辈们的义无反顾,如今我们的追随探访,踏上这片土地,时空仿佛又回到八十年前,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通过影像,影展将民兵的照片、民兵后代的照片以及民兵采访时的视频和花絮结合在一起,看到最终的现场布展真的很感动。

  

吴文佳 

我主要负责地图的设计绘画制作。整个过程,老师们要求很严格,一点瑕疵都不放过,手绘稿一改再改。虽然过程坎坷,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大家都很满意。

 

通过参与该项目,我不仅从老师身上看到了吃苦耐劳、认真严谨的精神,向前辈学习了学无止境、戒骄戒躁的心境,而且加强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锻炼了自己的摄影技术和策展能力,并且在细节控老师的指导下变得更加细致和耐心了。


适逢建党100周年,能够参与这样一项追寻红色印记的公益摄影活动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整个过程五星村为对象以村民、建筑、树木等为线索,在民兵后代的口述中感受八十年前的艰难不易,将摄影艺术落入基层服务百姓,我觉得这种形式是值得被推广的。

 

王云飞

我之前就喜欢拍摄,也有一点实践的经验,当时老师问我有这样一个活动愿不愿参加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希望自己能历练一下,跟着老师们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整个拍摄是一个慢慢推进的过程,不是做好策划一切就能顺利开展、按部就班的。同时,这也不是一个只要有专业技能就能做好的事情,前期的选址策划、与村民良好的沟通、对摄影对象的理解、对人力的统筹等都是对团队及个人能力的挑战。


在这个团队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认真的态度。为了最真实地去记录还原那段历史,拍摄对象的选择一定要尽可能没有人为干涉的痕迹,虽然环境较差,但那是大家眼中最宝贵的拍摄地。作为一名新闻学子,我切实感受到了纪实类摄影所必须的认真与负责。

 

沈天舟

很荣幸能够参与到这一季《村庄·脸庞》的拍摄中,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种形式的拍摄和影展,我感到十分荣幸。在这期间,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学到了如何把一场活动策划好、组织好、开展好,还从各位老师的身上学到了严谨细致,认真专一的精神。作为一名新闻学子,我也深切感受到通过实地探访、亲身感知的方式来采写新闻的重要性。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参与到“寻访红色印记”为主题的摄影项目中我感到很有意义,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也将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老师说

 

王雅灵    

《村庄·脸庞》这个项目已经走到了第六季,我作为发起人之一,是从第二季开始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的。从第六季起我也邀请了学校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其中,希望通过这一公益平台,凝聚各方力量,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更专业的成长平台。只有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真正接上地气,从而拍出真正属于时代,打动人心的作品。


要拍摄出好的作品,良好的沟通是前提,首先要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村庄·脸庞》项目实际上是一个全方位的多媒体项目,所以学生在参与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几乎能把采、写、编、评、摄等所有专业技能都进行充分实践,能力提升很快。习近平总书记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觉得我们是历经辛勤和汗水,把艺术作品创作在大地上。

 

黄永前

《村庄·脸庞》是一个公益项目,本季依旧是沉入基层、深入农村。希望在政府组织的宏大叙事这样一种官方话语体系外多一点社会的民间的来自于基层的声音。在建党百年之际,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自主的摄影活动,作为纪念,激发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也期待当地的老百姓发扬精神,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为这个项目唯一合作的高校,文传学院是主力军,大部分的师生都是我们文传的我们说,新闻是用脚走出来。我想通过这样一拍摄采访带学生去接触现实的社会走到最底层的乡村新闻的一线,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同时,现在提倡课程思政,学生实践中、在现场感受这种生动具象的红色文化是最好的,也为新闻传播的课程建设带来一种新的探索。

 

江城

这项公益摄影活动是接地气的,没有官方背景,没有任何名气、金钱、利益的掺杂,没有将摄影艺术束之高阁,真诚地返归到摄影的初心,这是我参与这个团队的初衷。为期一个月的项目中,大家亲力亲为,全程感受到的只有纯粹、朴实。


这是一群有情怀的人自发组成的团队,带学生参与这个项目对于其认识摄影、塑造价值观很有意义。生活体会的缺少、历史根脉的淡忘对于学生的作品能够呈现出思想深度的影响是致命的。无论是否喜欢摄影,年轻时多参与这样的活动,多有几次这样的经历,可以更了解真实的社会,感受到真实的快乐,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建党百年之际,我院师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参与寻访红色印记驻地摄影项目,将被时间微尘埋藏的无声历史重现,将大众知之甚少的战火往事重播,不同于课堂书面的理论教育,本次活动为师生打造了一堂沉浸式思政教学,无疑是我院将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的典范。


   正如策展人魏波所说,在历史的发生地,展示历史,让参观的人能够走进那段真实的往事中去,了解我们从哪儿来,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杨凯祺  王彬冰  沈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