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是中国农历丙申年。那一年,是党领导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之年,城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热潮。
象山县当时是舟山产粮重点地区。当时的象山县委机关报《象山报》刊登了这么一则消息:“桥头林高级社连作早稻已普遍抽穗、开花,估计如无意外灾害,每亩可收520斤。”丰收,在望。
而在象山湾外的辽阔海洋上,一场风暴正在酝酿。7月29日,舟山气象台发布台风警报:将有12级强台风向浙江沿海靠近,有可能在舟山登陆。
按照地委指示,1500余名干部自带镰刀、笠帽、蓑衣等生产生活用具,赶赴一线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抢收早稻。连续三昼夜的赶工,农业合作化后的首季丰硕早稻抢收到手,人们沉浸在喜悦中。
而来自太平洋的毁灭之神,亦步步逼近。
在还没有卫星的1956年,气象气球或者海洋轮船上的探测仪器,是预报台风的重要手段。据浙江气象台记载:1956年8月1日24时,5612号台风(英文名:WANDA,中文译名:温黛,俗称:“八一大台风”),在浙江省象山县南庄区登陆。
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测得的气压最低值,登陆时台风中心气压923hPa(百帕)。它的最大风速每秒70米,相当于19级以上台风!瞬间风速每秒90米,相当于23级台风!
更可怕的是,台风引发了海啸。飓风掀起的巨浪有10余米,排山倒海,越过门前涂堤坝,急速推进纵深10公里,短短的几十分钟,就吞噬了象山县的主要平原——80平方公里的南庄区,良田被淹超过10万亩,77395幢房屋被冲毁,很多人在睡梦中被潮水冲走,有些人在撤离的道路上被暴涨的潮水吞噬。
地委紧急召开各部、委、办、科、局领导干部会议,讨论决定:由各部门领导带领年富力强的干部组成抗台抢险小组,分赴定海县城关镇近郊海塘、碶门、水库、粮仓、货仓和居民街道抗台抢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粮仓、货仓的安全。
关键时刻站出来,危难关头豁出去。在这次抗台救灾中,象山县牺牲干部50人,其中县部、委、局、科级干部8人,在牺牲的同志中有12名共产党员,3名驻象山人民解放军。这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革命干部和解放军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人民的利益,同样具有身先士卒、英勇战斗和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沧海横流,英雄万古。“八一”台风过去50年后,象山县委、县政府在当年风暴潮最为肆虐的地方——南庄平原上树立起了一座纪念碑,以示永远铭记。
纪念碑总占地2000余平方米,由基座、浮雕、碑体三部分组成。碑体净高19.56米,意寓1956年。基座为25×25米八角形,自地面至绿化坪再到浮雕平台三个层面,寓意“三防”;南、北两侧各有12级台阶,寓意12号台风。浮雕共有8面,其中文字部分4面,分别为碑记、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题字、八一台风介绍和防台救灾精神;4面图案浮雕,从遭受台风侵袭、奋起生产自救、全力修筑海上长城、加快建设发展四个场景,反映象山人民的抗台救灾历史。碑体由一个三角形的“1”字和环绕三角形的旋风状“8”字组成,意寓8月1日。纪念碑共用钢筋混凝土1138立方米,铺砌大理石3400余块,以缅怀八一台灾的3402名罹难者。
距离“八一台灾”65年后的今天,当年风暴潮最为肆虐的地方———象山县南庄平原,已是一片繁华,从金沙碧海的松兰山度假区经过郁郁葱葱的田野进入万家灯火的丹城,沿途如此宁谧、祥和、美丽。只有海边高高耸立的海潮标记,在时时提醒我们,这里曾经遭受过天劫。
整理|周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