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众多采访吴菊萍的记者中,张姝可以说是一位贴身记者,为采访对象服务守护的记者。吴菊萍不拿张姝当外人甚至不以为张姝是记者,而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张姝说得好:“用心灵贴近采访对象,稿子才不会苍白。”
万里学院毕业生中有不少从事记者行业的,当中不乏佼佼者,如张振华、蔡亮、李峰、陈小娅、李丽、陈静等等,他(她)们也获得过许多名奖大奖,而张姝这次获奖更带有代表性标志性,从毕业到冲击国家级奖项,紧用了六年时间。而张姝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尤其是她在文学社时练习写过大量散文特写,这为她日后的通讯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新闻界,最高级别的奖项是“中国新闻奖”,这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自1991年始设,每年评选一次,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2012年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中,长篇通讯《吴菊萍勇敢的妈妈伟大的母亲》(刊登于2011年7月3日《都市快报》A01-03版)获得含金量极高的通讯类二等奖,都市类媒体选送的能获此奖更是少见,此文的作者,正是浙江万里学院校友——张姝。
张姝,杭州市首届“十佳名记者”之一、都市快报首席记者,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2006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在采访张姝时,她不止一次的说道——“感谢母校的培养,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和关心。”
“用心贴近采访对象,稿子才不会苍白”
面对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一殊荣,张姝认真地说:“得奖是因为团队的力量,要感谢快报团队,这个奖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最美妈妈”并不是一个独家题材,宣传高峰时有中央电视台等40 多家媒体守候在吴菊萍病房门口等待。为什么吴菊萍愿意让张姝一直陪在病房里?
张姝说:“回过头想,吴菊萍把我当自家人,医院也充分信任我。就是因为我比其他记者花更多的时间呆在医院而已,而根本之处就是我是真心实意把她当朋友。”
“记得那天是周六,我在千岛湖度假。报社部主任来电说:有一位妈妈徒手救下一个从10 楼跌落的孩子,准备到富阳医治。我立即中止休假驱车直赶富阳。”
在途中,一直负责采访卫生和医疗线的张姝就联系富阳市卫生局长和医院院长为吴菊萍提供救治。因此,张姝得到了吴菊萍及其家人的高度信任,得到宝贵的独家采访机会。
医院在富阳,杭州过去开车来回三、四小时。连续12天,张姝每天过去一趟,而这也并没谁要求这样做。张姝向医院提出为吴菊萍换单人病房和减免医疗费的要求,都得到医院的支持。“医生在给吴菊萍治疗和谈话时都让我在一旁陪伴。当她有急事时,深夜也想到和我商量。”
在心灵上“贴近”采访对象,用心写出的稿子在情感上就不是苍白的,传递的价值观就不是抽象的。这样的报道才能打动人,才能真正使受众喜爱。“在采访时可以感性,在写稿子的时候必须理性,新闻必须工作客观。而新闻人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张姝说。
“那都不算苦,是新闻人的本份”
回忆当初毕业找工作,张姝似有所悟:“人生中找的第一份工作,我希望更有意义一些。爱新闻的话,必须要坚持一些原则。”快毕业的时候,张姝曾在杭州找到一家报社愿意录用她,并答应支付在当时来说一笔可观的薪水。但是面对拉广告跑宣传的工作实质,张姝想了想,拒绝了。
2006年3月,带着理想与梦想奔跑的张姝终于成功被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每日商报》录用。回忆当初笔试和面试的情景,张姝无不深刻。尤其是作为面试考试的一场新闻发布会,她最早到达会场,找第一排中间位置坐下,第一个获得提问资格,而且是在场唯一一位两次获得提问资格的记者。在接下去的文章考核和面试中,她以同样突出的表现顺利被《每日商报》录用。
“凡事多努力一点,机会总是会垂青于你的。”在工作中,每每有新闻发布会或者会议等新闻现场,张姝总是赶早到,坐在第一排,争取更多的提问机会。
浙江万里学院的师兄李峰,是张姝在每日商报时的部门主任。李峰说,张姝工作时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师兄,我什么苦都能吃。”现在的张姝则反复说:“其实无论是加班晚一点,还是去偏远一些的地方采访,那都不算苦,都是新闻人的本份。”
“三年商报的经历,让我完成了向职业新闻人的转变。”2008年6月,《都市快报》新一轮招聘时,张姝通过层层选拔,正式被聘用为《都市快报》记者。
张姝在都市快报的部门主任冯云浓认为张姝获得成功不是偶然,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周四晚上,我接到电话说周五省里有个电视电话会议。这是一个进展性的常规会议,以前开过多次,这个题材对杭州市民也缺乏吸引力。很可能听了半天,回来只能写一个简讯。周五,是健康口记者常规的休息日,大家已经都有安排。我拨通了张姝的电话。一边按号码,一边想,如果她语气迟疑,那我就换人。她一点都没迟疑,说冯老师我去。说实话,放下电话,我很感动。换作是我,休息天突然叫我来加班,我可能答应得不会这么爽快。”
“家人的支持,给了我工作的动力”
好记者要写出好作品,温暖稳定的后方,也是必须的。张姝说自己是一位“24小时记者”,经常因为工作而不断延迟下班时间。张姝的老公曾打趣说:“别人老公回家时,家里总是亮着灯的,我回家的时候,家里经常都是漆黑一片。”在追
求新闻理想的路上,家人给予张姝绝对的支持。
紧张的记者工作之余,张姝在生活中有许多爱好,画水墨画,养花,偶尔研究食谱做饭。微博上常写一些段子,充满诗意和温情。与人说话时,总是温声细语地,却是条理分明。
张姝鼓励万里新闻学子多多参加暑期实践,增加实习经验。大一暑假,张姝参加了浙江万里学院组织的长三角企业文化社会实践,来到南京红豆集团等企业撰写实践论文。接着的两年暑假,她又分别到《浙江教育信息报》和浙江卫视实习。“充分的实习经历,使我更早将课本上的知识融合到实践中,再回在课堂上后能针对实践的需要,有目的的去深入学习。”张姝说。
在采访最后,张姝动情地说:“母校给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感谢母校培育之恩,祝福万里新闻学子学业顺利,生活好运。”
在这甜糯柔软的江南女子嗓音中,有种隐隐的力量似乎正在积蓄和澎湃。相信张姝会走得更远。
学子心得:
机会都是平等的,只有懂得争取才会有所获得. 从一个简简单单的万里学子到现在平凡而充实的记者生活,我吃过很多苦,但是我觉得拿都不是苦,那是新闻人的本分.我一直坚持着做一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的朴素理想,所以我在努力守着我的原则.三年的商报经历,我跑过很多活动,也采访过很多的人,回过头来看看,这些都是在我的坚持下所堆砌起来的宝贵财富.我感谢这些经历带给我的欢笑与泪水,正是它们让我的稿子鲜活了起来,不再苍白.和采访者以心换心,是每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付出的真诚.
■文 谷 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