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上午,原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於贤德教授应邀为我院23级汉语言文学学子带来一场以“文本的细读”为主题的讲座。对同学们来说,现场聆听於贤德对文本细读的独特见解,意义非凡。中文系梅庆生、王巧玲、王若诗等老师也参加了这场讲座。
讲座伊始,於贤德开宗明义:“文本阅读的精细化,核心就是一个‘细’字。唯有细细咀嚼,方能深刻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信息接受与传播的重要任务。”而他个人在文本细读中的几次发现,更是让同学们对文本细读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但於贤德却在细读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认为诗中“来如雷霆收震怒”这一句中的“收”字是错误的。他从天气变化的客观实际、杜甫诗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以及诗歌对仗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收”字的不合理之处,认为正确的用字应该是“发”,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舞蹈表演的热烈生动,与下一句“罢如江海凝清光”形成动静对立的美感。
文本细读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它还体现在对日常文本的关注与思考中。紧接着,於贤德举了“东浦桥”的例子,通过对苏堤六桥名字的细读,发现“东浦”桥名中的“东”字可能是后人的误读,原本应为“束”字。这一发现不仅修正了历史认知,更展示了细读的方法在文化考据中的独特价值。
此外,於贤德还梳理出了文本细读的理论源流。这一方法起源于英美新批评,它强调对文学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而在中国,傅庚生先生提出的“水磨功夫”说,更是将文本细读的形象化表达推向了极致。於贤德比喻文学阅读如同制作宁波年糕,需要“水磨”的功夫,先要深入“浸淫”,细致体会,才能有所收获。
那如何才能实践细读呢?於贤德总结出三条具体路径:1.细心领会文学语言的内涵,将语言所指代的意象转化为读者心目中形象。2.细腻感受文学形象的艺术特性,从多维度来领悟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多义性与复杂性。3.细致分析文本的审美矛盾与深层意蕴。通过这样的细读,同学们才能真正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提升阅读和鉴赏的水平。
讲座的末尾,於贤德留下了一个开放性思考题:“断桥残雪”究竟是指雪化时断桥的景象,还是望文生义的错误?他建议同学们通过谢道韫“咏絮才”的典故、柳絮与雪的互喻传统以及南方雪化时道路的现实景象,来细致思考这一问题。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在文本细读中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师生们就细读的边界、桥梁的文化命名、文学市场化得失等问题,与於贤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於贤德耐心倾听大家的发言,并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在本次讲座中,於贤德揭示的不仅是一种阅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细读文本”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文字的魅力,在字里行间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从现在开始,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去阅读每一本书,欣赏每一篇文学作品,相信同学们会发现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
人物名片
於贤德,浙江宁波人,哲学博士,二级教授。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中国古桥研究会研究委员。主要从事美学、艺术学与文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