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教师赴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习交流

发布时间:2025-03-24 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优化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习智能传播课程体系和实验室建设先进经验,321日,我院新闻学专业教师在副院长闻学峰的带领下赴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调研。



座谈会上,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以“党建引领、特色赋能”为脉络,系统介绍了学院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他提到,学院近年来通过“校地共建”新模式,构建起“党建引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发展框架,在师资引进中注重“名师引领+团队优化”,形成了一支兼具国际视野与前沿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上,依托“四方实践平台”与“五位一体”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他表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学院近年发展的核心特色,我们正以技术为杠杆,撬动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全面升级。”



闻学峰以“廿载深耕,开放致远”为主题,回顾了我院二十余年发展历程。从依托浙江万里学院体制机制创新优势起步,到构建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等多专业协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始终秉持“向外学习、向内深耕”的理念,持续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我们期待通过此次调研,汲取上大新传在智能传播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为我院课程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提供新思路。”



在办学经验交流环节,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赵为学以“艺术与技术双轮驱动”的学科建设实践为例,介绍了学院的前瞻布局。他介绍,自2018年起,学院便将人工智能纳入战略规划,通过重构“基础-进阶-实践”三级课程体系,将AIGC技术、舆情大数据分析等前沿内容融入教学,并同步推进实验室迭代与校企协同育人。“在人才引进中,我们特别关注教师的跨学科基因,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需具备技术转化能力,这正是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关键支撑。”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单凌进一步拆解课程改革细节:基础模块聚焦媒介理论训练,传统新闻业务课程改革为智能新闻业务课程,进阶模块设置智能内容生产、元宇宙传播等特色课程群,并通过教学推动学生从知识积累向能力跃迁。这一“分层递进、技术赋能”的设计思路,引发我院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强烈共鸣。


针对我院新闻系副主任李淑瑛提出的“课程贯通性与专业特色化”难题,赵为学教授以新闻学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详解差异化培养方案:“新闻学以‘内容深耕力’为核心,培养全媒体新闻内容生产者;网络与新媒体则瞄准‘技术整合力’,聚焦智能产品开发与运营。通过增加跨学科选修模块、开放个性化课程包,既夯实通识基础,又激发学生专长。”这一“目标导向、分类施策”的培养模式,为我院优化专业布局和强化专业特色提供了重要参考。


座谈会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验中心执行主任胡斯文带领我院教师实地参观智能媒体实验室集群。胡老师介绍,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目前已建成“智能影像媒体创新平台”与“智能媒体创意制作及融媒生产平台”两大核心板块,下设包括智慧交互空间、大数据与舆情监测实验室、智能媒体创新实验室等在内的13个智能影像研究工作室。通过打造“教--创”一体化场景,支撑跨媒体项目实践。全媒体融合交互终端等硬核设备,生动诠释了“技术赋能内容”的教学理念。我院新闻学专业教师驻足体验,并就实验室建设标准、校企资源对接等话题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学团队展开深入交流。


本次调研是我院“对标一流、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实践。通过走进国内高水平新闻传播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团队不仅深入了解了智能传播教育的前沿动态,更在课程体系重构、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获得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