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宁波自然摄影师张海华老师莅临我院融媒大讲堂,主讲《20年探索宁波自然之美》,分享自己多年来的职业故事,选修融媒体中心实践课程的同学积极与会。
张海华老师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就读于复旦大学古典文学系,这样的学术背景让他的摄影作品充满了诗意与哲思。张老师有着20年的野外拍摄经验,他以自己的摄影故事为主线,从“飞鸟之约”、“夜探自然”、“赏花之旅”、“初识昆虫”、“跨界灵感”五个方面,与同学们展开关于影像之力的深度对话。
那群麻雀带来的契机
张海华老师的摄影之路始于一次不经意的邂逅。2005年,一次赴气象台采访途中,时任气象记者的他在田地里对着麻雀举起相机,记录下了这个偶然的瞬间。这组照片当时刊登在晚报版面上,成为他此后走上自然摄影,与鸟为伴的契机,正如他所说:“那群麻雀改变了我的人生。”
自那以后的20年里,张老师曾经在夜里目击赤链蛇大战癞蛤蟆,在林中待上几个小时见证阳光经过钩距虾脊兰头顶的瞬间,在悬崖峭壁上忍着被蚊虫叮咬的疼痛,只为定格铁皮石斛绝壁求生的韧劲……虽然在野外拍摄非常辛苦,但也因热爱,张海华老师坚持了20年。
张海华老师的学术经历也让他的作品蕴藏着哲学的意味。在他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鸬鹚随季节更替而换上的“春装”,感受着时间的流逝;看到了难得一见的红翅玉鸠在宁波的短暂停留,目睹自然奇迹的一刻;还见证了上百只黑脸琵鹭飞临北仑梅山湾这样壮观的群体迁徙。在张老师的作品中可以感受自然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重联。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让他在自然摄影中,真切体会到古人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并非虚妄。无论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景致,还是“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山水意境,都在他的镜头下得到了真实的印证。
影像保护自然
“这是我首次在宁波拍到的哦!”张老师提及自己最引以为傲的经历,是2021年首先在宁波拍摄到了道济角蟾的珍贵影像,这张照片不仅引起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家的高度重视,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一物种经鉴定确认为科学界尚未定义的新物种。他意识到,影像不仅仅是在记录自然之美,更是探索世界的手段。
然而,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张老师也深刻感受到了人类活动对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拍鸟是乐趣,但我也逐渐关注到鸟类的处境,这样好的照片或许以后拍到的机会不多了。”
从单纯的鸟种记录,到关注鸟类的生死存亡与栖息地之间关系,张老师在20年自然摄影生涯中,愈发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自然现状的担忧。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摄影不仅可以记录美好,更可以成为保护自然的有力工具。张老师的摄影作品多次被报道、被展示在宁波市地铁沿线的电子显示屏上,这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更多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然、热爱自然,并积极参与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来。
凡所经历,都是故事
“博物探索,乡土优先。虽然自己也会希望能有机会到其他地方拍摄,但更重要的是把本地的乡土的野生动植物记录下来,与人分享。”张老师的大部分作品记录着宁波本地的野生动植物,生动地展现了宁波的生物多样性,也向外界有力地传递了本土自然生态的魅力。
张老师常常将自己的野外摄影经历记录下来。“我被碧伟蜓‘揍’了,”谈到一次夜拍中阴差阳错被碧伟蜓“袭击”的故事,张老师哭笑不得,他也将这次奇遇发表在了报刊上,“凡所经历,都是故事。不要以为只有大事件才算是新闻,身边小事其实就是新闻。”这也提醒着同学们在融媒体工作中要学会从身边取材,从小事反思。张老师以自然文学记录乡土之美,出版了《云中的风铃》、《夜遇记》等多部作品,也曾尝试跨界写作,结合自己的摄影作品,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完成了《诗经飞鸟》。
“做一个naturalist,虽然辛苦,但非常快乐。”张老师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热爱与坚持,他在讲做的最后赠言“愿我们:爱乡土,爱自然,爱自由。”
讲座最后,融媒体中心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邬晶晶寄语:“坚持、深入地去做一件事,你就能把它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趟出一条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