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 从《新闻评论》课堂走向社会大讲堂

发布时间:2023-03-29 浏览次数:10

  328日,《现代金报》“成长周刊”推出由我院新闻学专业陈子曦、洪珊、张柯、余力文同学参与主讲的《也谈“长衫”》大讲堂。这不仅是同学们在《新闻评论》课程中收获的实践成果,也是专业课《新闻评论》从课堂教学走向服务社会大讲堂的生动案例。

  在“孔乙己的长衫”引发热议的当下,课程紧扣时事热点和大学生的思想关切,及时推出《也谈“长衫”》,让学生们在学习课程理论知识之余,将所学运用到现实问题的思考中,扩展思维深度,进一步厘清对于社会热点话题应有的科学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也谈长衫》作品


探索“学”与“练”的平衡课堂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学的一门核心实务课程,主讲老师余显仲以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通过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课堂收获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从而培养学生新闻评论的责任感及开阔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学有所获,思有所得。

  如何在教学和实践的平衡和良性互动中提高《新闻评论》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效果,长久以来一直是主讲老师不断思索的问题。为了让同学们从评论课上学到更多方法,老师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专业综合运用能力。



拓展“第二课堂”的价值延伸

  通过教学改革,《新闻评论》课程有效地打通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化理论为实践的任务和环节,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也锻炼学生新闻评论的写作能力。在《新闻评论》的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热点话题,观点交相碰撞,摩擦出思想的火花。在课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战写作,老师也会提供评论选题供同学们思考。《新闻评论》课每周都会有一到两位“今日评论员”来展示自己的评论作品;老师结合同学的作品进行即时点评,通过点评,指导同学们如何赏析评论和写评论,增加更多的实践内容和案例分析,提供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的意义。



从课堂中来,到实践中去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的新闻评论该评些什么呢?评论是思想的表达,评论员们站在新闻事件背后理智发声,向公众传递理性与温度。面对言语纷呈的舆论生态,评论员的笔端不仅要有文字的力量,还要有情感的倾注。评论员要学会用思想、用专业、用情感来跟公众对话、跟时代对话,实现与受众的有效链接,在此基础上来凝聚共识,促成更理性、也更开放的公共讨论。


  在《也谈长衫》作品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余显仲老师结合选题提出对作品的修改意见,她指出好的新闻评论一定是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角度独特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好的评论应该是一把锋利的刀,立论就是这把刀的刀刃,观点明确、立场鲜明,评论这把刀才能锋利。新闻评论不是事件和观点的汇集和堆砌,而应该在纷杂的信息中提供一种不同于一般观点的思考角度,提供有价值的判断。

  新闻评论是每一个新闻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能不能写好评论也体现着新闻学子对事件的思考深度和写作功底。对于这一次的实践写作经历,洪珊、张柯和余力文同学也结合自己的写作过程谈了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课堂上的学习,让我了解到关于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而实践的练习也进一步锻炼了我的专业能力。从开始的寻找选题,到框架构思,再到完成作品。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磨炼。和之前的写作有所不同的是,新闻评论更多带有自己的观点,要围绕这一个观点不断证实,不断表达,不断地深入扩展。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磨炼自己的好机会。”——洪珊


从确定选题,到写具体文稿以及后续修改,这次新闻评论实践写作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学会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言简意赅地证明自己的论点,都需要对文字进行不断的打磨和斟酌。这次练习也改善了自己言语冗长、观点不突出等写作问题。”——张柯


在课程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检验自我。从选题到框架,从行文再到修改,这次实践不仅是对课堂学习的检验,更有了珍贵的实际运用体验。当中仍存在些许不足,仍需努力学习,争取未来再进一步。”——余力文


  通过实践,同学们对新闻评论选题的认识在观点的碰撞中越辩越明,评论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反复的打磨,从课堂学习到实践发表,学生在修改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提炼出更有深度的思想。《新闻评论》这门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平台,由理论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